close
泉州灣跨海大橋、肖厝港7-10#泊位、石湖港5-6#泊位、湄洲灣南岸疏港鐵路支線建設如火如荼;煉化一體、文化創意、大型物流、濱海旅遊、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……全新的臨海產業如雨後春筍成長。
21世紀是海洋世紀。泉州正瞄準海洋,進軍海洋,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中搶得先機、贏得主動。
立足輝煌 整裝待發
發展海洋經濟,泉州油煙處理設備大有可為。泉州各界的滿滿信心,給記者留下瞭深刻印象。
信心滿滿,源於雄厚的歷史積淀。
油煙異味處理史載,泉州是古代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起點城市,曾經創造過舉世聞名的輝煌歷史,早在宋元時期,泉州港就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。
千年之前,一艘艘巨輪滿載茶葉和瓷器等商品從這裡起航,在帶回數以萬計白銀的同時,也帶來瞭燦爛輝煌的海洋文化。長期的海上交流,讓泉州孕育瞭閩南文化、海絲文化、宗教文化、戲劇文化等特色人文資源,以及勇於冒險、敢拼會贏的人文特質。這,正成為如今泉州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精神力量。
信心滿滿,源於優越的資源優勢。
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的泉州,背倚大陸,面朝大海,與臺灣隔海相望,獨特的地理位置,讓它正日益成為海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制高點。
“泉州海域和土地面積均為1.1萬多平方公裡,海岸線長541公裡。位於湄洲灣南岸的鬥尾港,更以中國少有、世界不多的深水岸線條件聞名於世。”泉州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克思表示,除此之外,豐富的海洋礦產資源、潮汐能、風能,遍佈泉州的海灣、沙灘、文物古跡等珍貴的濱海旅遊資源,都是泉州發展海洋經濟的最大依仗。
信心滿滿,更源於成竹在胸。
“海洋是泉州最珍貴的資源。在經歷瞭數十年的發展之後,泉州可供開發的陸地資源已經非常有限,豐富的海洋資源,已經成為泉州經濟再次騰飛的重要資源保障。為瞭發展海洋經濟,我們已經對泉州市海域的科學開發、利用和保護做瞭多次的規劃和論證。”泉州市油煙處理設備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陳文堃說。
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辦公室,一張泉州海洋功能區劃圖引人註目。地圖上,蔚藍色的大海被分割成瞭九大類型、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功能區域。
“這份區劃圖還在進一步完善中,我們的目標,就是要讓每一寸海域發揮最佳效益。”陳文堃表示,完整的海洋功能區劃作為海洋空間開發、控制和綜合管理的整體性、基礎性和約束性文件,具有很強的法律效力。未來泉州所有的沿海開發計劃,都將嚴格按照功能區劃要求進行。
與此同時,一些推動泉州港未來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也已依次鋪開。
全長12.7公裡的泉州灣跨海大橋建設現場,車如流水馬如龍,已經進入瞭緊張的施工階段。
“大橋建成後,將加快泉州城市向泉州灣集聚,使泉州走向環灣面海時代。”工地負責人說,市民從泉州臺商投資區的秀塗到石獅蚶江的行車時間將從1個多小時縮短至10分鐘。這對強化對臺經貿合作,密切與中西部聯系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。
此外,省重點項目、中化煉油的中下遊產業鏈項目回填工程正以每天2萬立方米土方量的速度進行,工程預計在5個月內完成。這讓泉惠石化園區“打造國傢級石化基地”的理想越來越清晰。
厚積方能薄發。據瞭解,受多種歷史因素影響,泉州港基礎建設一度十分落後,優越的港口條件無法發揮效益。在打造藍色海洋經濟宏偉目標的催動下,這個局面正在改變。目前,泉州港已建成71個投產泊位,其中萬噸級泊位16個,專用集裝箱碼頭泊位6個,10萬噸級、30萬噸級原油碼頭泊位各1個,成品油碼頭泊位18個。現已開通航線80多條,其中外貿航線20多條,集裝箱航線50多條。
龍頭帶動 產業聚集
走入泉港區,仿佛來到瞭科幻世界。目之所及,都是巨大的管道、高聳的煙囪。這是泉州市躋身全國九大煉油基地的真實寫照。
在不生產一滴油的福建,能創造這樣的奇跡,正是依托海洋港口,大力發展臨港工業的結果。
“海運比陸運的運費至少便宜一半。泉州的港口條件十分適合石化產業發展。”業內人士表示,這正是石化產業紮堆泉州的原因之一。
今年5月,泉港區石化儲運工程3萬噸級碼頭及配套8.4萬立方米化工油品庫區進入試運營階段。
據泉港海事處介紹,這個總投資2.3億元的項目全面建成後,可中轉儲存20多類石化品,年中轉貨物能力近百萬噸,將成為泉港又一大型液體化工中轉基地和對臺物流基礎設施,推動當地液體化工原料和產品貿易發展。
這隻是泉州市臨港石化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小插曲。
在福建聯合石化、中化1200萬噸/年煉油、石獅PTA等大型項目引領下,一個以煉油、烯烴、芳烴為龍頭,石化下遊產業對接適配發展的煉化一體化、基地化、大型化、集約化臨港石化產業集群已經在泉州成型。
與臨港石化產業快速發展相匹配的,還有港口物流業。
“泉港高起點規劃建設的洋嶼、沙格、普安、南山片區和塗嶺道口等五個物流園區,已吸納85傢物流企業入駐。”王克思說,其中洋嶼石化物流倉儲片區內的泰山石化、東港石化等化工油品深水泊位和倉儲區全面建成後,將形成年吞吐化工貨物約3000萬噸和465萬立方米液體化工貯罐容積的能力,推動泉港成為東南沿海原油、成品油及其他化學品物流倉儲、集散和運輸中轉中心。
異味處理一花獨放不是春。
創造“無中生有”奇跡的,還有南安石材產業。作為原料和銷售兩頭在外的南安石材業,同樣是依托港口的聚集效應,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。如今,已經發展成為擁有石材企業1500多傢,產值270億元、創稅12億元的世界規模最大、種類最齊全的石材生產基地,石材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60%。
養殖等產業同樣風生水起。近年來,在養殖空間被嚴重擠壓的形勢下,泉州市通過優化調整養殖結構,加大科技投入,推行標準化池塘養殖,扶持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,引進名優、高附加值品種的苗種繁育及養殖,拓展淺海養殖空間,推進無公害產地認證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建設等手段,促進水產養殖由傳統的高耗、低產向高效、生態方式轉型,取得瞭明顯成效。與2005年相比,養殖面積減少瞭51795畝,在養殖面積大幅度減小的情況下,養殖產量減少瞭2.83萬噸,養殖產值卻增加瞭7.13億元。
“事實上,泉州因海而興,無論是紡織、鞋帽還是石材,如果沒有良好的港口條件,發展起來就不會這麼順利。”王克思說,隨著打造藍色海洋經濟戰略的進一步實施,有理由相信,這些產業還將進入新一輪增長。
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背景下,泉州市的海洋經濟發展態勢正悄然改變。過去是海洋漁業、海洋交通運輸業、海水鹽業三足鼎立。現在,臨港工業、港口物流業、濱海旅遊業等產業後勁十足,海水綜合利用、海洋新能源、海洋生物醫藥業等海洋新興產業更是風頭正勁。
去年8月,泉州船廠迎來全省第一艘靠泊維修的30萬噸級超級油輪,宣告我省從此擁有維修世界最大油輪的能力。
今年4月,國電福建南埔電廠二期4號機組圓滿完成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,順利投產,為今年迎峰度夏提供瞭可靠保障。
於去年動工的華銳風電福建綜合產業基地(一期),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,已完成投資1.6億元,實現5層輔房封頂、設備安裝工作完成。目前,廠房已具備試生產條件。
……
亮點,如滿天繁星,隨著泉州發展海洋經濟的步伐不斷加大,正越來越多。
放眼未來 志在千裡
發展海洋經濟,不是一錘子買賣。
“海洋是地球的物質資源寶庫和人類生存發展的戰略空間。發展海洋經濟首先要善待海洋,要科學用海。”陳文堃說。
這是泉州820萬人民的共同心聲。
沿海化工、印染、電鍍、制革等傳統產業污染排放曾一度困擾泉州。“十一五”以來,泉州市投入巨額資金,建設先進的污水處置工程,石獅伍堡、晉江東海安漂染集控區、福建煉油廠、市區東海等污水處理廠尾水深海排放管道先後建成並投入使用,取得顯著效益。
日前,《泉港石化工業園區循環經濟實施方案》已經通過國傢發改委、科技部、財政部、環保部、商務部、國傢統計局及循環經濟領域相關專傢的聯合評審。根據規劃,到20油煙處理規劃12年園區將建成國傢級循環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。
根據方案,泉港石化工業園區將以大型煉化一體化產業為核心,分三個階段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,通過企業內部清潔生產、企業間產業耦合、園區生態建設三個層次推動循環經濟建設,達到節能節水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,實現園區的技術、物質、能量和信息集成,能耗、污染排放、生態環境質量等達到國傢示范石化工業生態園區水平。
環境保護還要標本兼治。綠色循環,是泉州發展海洋經濟的一大亮點。
在國電福建南埔電廠與聯合石化等大型企業之間,一根水桶粗細的管道將它們緊密地聯系在瞭一起。
“管道中是發電機組生產中的餘熱。” 南埔電廠總經理工作部主任嚴曉生告訴記者,這些蒸汽溫度過低,電廠用不上,但是十分適合聯合石化等企業的生產需要。通過統一配套的公用管廊面向福建聯合石化、湄洲灣氯堿、東鑫環己酮等區內工業企業集中供熱,不僅節約瞭企業自建小鍋爐所需的土地資源,而且每年至少可節省10萬多噸標煤、減少5000多噸二氧化硫排放。
發展外海捕撈業,效益好還能降低近海捕撈強度,目前,泉州新增300千瓦以上鋼質漁船200多艘。海洋捕撈漁船的適航能力、捕撈能力都有瞭長足的進步,捕撈作業區域北至舟外漁場,南至中沙、東沙海域,最高單航次產量達到瞭250噸。
一系列組合拳之後,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開始逐漸顯現。
在石獅市蚶江鎮水頭村,灘塗蟶苗養殖業起死回生,平均每年收入400萬元左右;崇武古城石雕博覽園榮獲國傢4A級旅遊景區;晉江圍頭村戰地文化漁村、衙口濱海休閑度假旅遊區獲評國傢3A級旅遊景區;崇武至秀塗海岸帶成為婚紗攝影新的熱門取景點。
根據海洋環境保護規劃,到2015年,泉州市達到或優於二類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將達到65%以上,海水水質符合分級控制要求高於75%,海洋沉積物、生物質量符合分級控制要求高於80%,新建海洋保護區達2個,保護區覆蓋率達7%,濱海天然濕地有效保護率達60%以上。
“未來,泉州還將堅定不移發展綠色循環經濟。”泉州市市長黃少萍表示,在已有的基礎上,泉州將依靠優越的港口條件,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、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、海水綜合利用產業、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、濱海旅遊業和海洋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。
目標已定,幹勁正濃。
蔚藍海洋,激情澎湃。一個經濟發展、環境友好、潛力無窮的泉州正向我們走來。
(本文來源:東南網-福建日報 )
828F63C7818014F1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